在缓冲溶液中加入少量强酸或强碱,其溶液pH值变化不大,但若加入酸,碱的量多时,缓冲溶液就失去了它的缓冲作用。这说明它的缓冲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缓冲溶液的缓冲能力与组成缓冲溶液的组分浓度有关。0.1mol·L-1HAc和0.1mol· L-1NaAc组成的缓冲溶液,比0.01mol·L-1HAc和0.01mol·L-1NaAc的缓冲溶液缓冲能力大。关于这一点通过计算便可证实。但缓冲溶液组分的浓度不能太大,否则,不能忽视离子间的作用。组成缓冲溶液的两组分的比值不为1∶1时,缓冲作用减小,缓冲能力降低,当c(盐)/c(酸)为1∶1时△pH小,缓冲能力大。不论对于酸或碱都有较大的缓冲作用。一切试剂瓶盖须盖紧以避免蒸腾和污染,试剂避免受到微生物的污染。铜检测试剂盒(Cuprizone比色法)
检测试剂盒标本保存方法:标本凝集不全。在没有促凝剂和抗凝剂存在的状况下,正常血液搜集后1/2~2h初步凝聚,18~24h完全凝聚。临床查验工作中,有时为了争取时刻快速检测,常在血液还未初步凝聚时即强行离心分别血清,此时的血清中仍残留部分纤维蛋白原,在测定过程中可以构成肉眼可见的纤维蛋白块,易形成假阳性作用;这类状况于次日复查时因血凝已完全,血清中不再有纤维蛋白原存在,故复查作用变为阴性。为避免上述烦扰作用,处理的办法是血液标本搜集后有必要使其充沛凝聚后再分别血清,或标本搜集时用带分别胶的采集血液管或于采集血液管中加入适当的促凝剂。STE缓冲液(pH8.0)倒入试管里溶液的量,一般不超过其容积的1/3。
两性霉素B溶液(10mg/ml):注意事项:两性霉素B作用原理在于其与菌类细胞膜上的Ergosterol结合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发生变化,使菌类细胞内钾离子、氨基酸通透到到膜外,破坏菌类正常代谢,进而使菌类细胞死亡。储存条件:4℃,避光,12个月。两性霉素B又称庐山霉素,是从链霉菌(Streptomycesnodosus)的培养液中分离而得的一种多烯类克菌类,其抑菌机制是能与菌类细胞膜上的麦角甾醇结合,导致细胞膜受损,通透性提高,细胞内物质外漏,破坏正常代谢而起抑菌作用。细菌因其细胞膜上不含麦角甾醇成分,故无效。两性霉素B克菌类谱广,几乎对绝大部分菌类均有效,耐药菌株少见,高浓度时呈杀菌作用。两性霉素B溶液在室温不稳定,易被光、热和酸破坏,在pH6.0~7.5下克菌作用很好。
稳定转染细胞的筛选:1、转染48 h后,用含适当浓度的潮霉素B筛选培养基来传代细胞(直接传代或者稀释后传代)。注意:细胞处于活跃分裂状态时的杀伤效果较好。但细胞过于稠密,其效率会降低,较好将细胞稀释至丰度低于25%。2、每隔3-4天更换含有药物的筛选培养液。3、筛选7天后观察并评估细胞克隆(集落)的形成情况。集落的形成可能还需要一周或者更多的时间(取决于宿主细胞类型,转染,以及筛选效果)。4、挑取并转移5-10个抗性克隆于35mm细胞培养板,继续用含药物的筛选培养液维持培养7天。5、后续更换正常培养基培养即可。固体试剂的取用:贴标签的一面必须朝向手心处【防止药液洒出腐蚀标签】。
PH缓冲液:正常人血浆的pH值为7.35~7.45。血浆PH值的相对恒定性有赖于血液内的缓冲物质以及正常的肺、肾功能。血浆的缓冲物质包括NaHCO3/H2CO3、蛋白质钠盐/蛋白质和Na2HPO4/NaH2PO4三个主要的缓冲对,其中以NaHCO3/H2CO3较为重要。红细胞内还有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钾盐/氧合血红蛋白、K2HPO4/KH2PO4、KHCO3/H2CO3等缓冲对参与维持血浆PH值的恒定。当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液时,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可有效的减轻酸或碱性物质对血浆PH值的影响,特别是肺和肾保持正常的排出体内过多的酸或碱的功能的情况下,血浆PH值的波动范围极小。科研实验中试剂取用应注意事项:滴瓶上的滴管不能用水冲洗,也不能交叉使用。酸性乙醇洗液(3%)
BMC原代分离步骤:加5倍以上体积的PBS洗2次,每次离心1500rpm,10min。铜检测试剂盒(Cuprizone比色法)
缓冲溶液作用原理和pH值:当往某些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酸和碱时,有阻碍溶液pH变化的作用,称为缓冲作用,这样的溶液叫做缓冲溶液。弱酸及其盐的混合溶液(如HAc与NaAc),弱碱及其盐的混合溶液(如NH3·H2O与NH4Cl)等都是缓冲溶液。由弱酸HA及其盐NaA所组成的缓冲溶液对酸的缓冲作用,是由于溶液中存在足够量的碱A-的缘故。当向这种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强酸时,H 离子基本上被A-离子消耗:所以溶液的pH值几乎不变;当加入一定量强碱时,溶液中存在的弱酸HA消耗OH-离子而阻碍pH的变化。铜检测试剂盒(Cuprizone比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