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双光子成像采用波长范围约在700~1000 nm的近红外光激发,在组织中的散射系数较小,穿透性很好,因此非常适合厚样本的观察。同时,由于是近红外光激发,也能避免样品中激发波长较短的自发荧光物质的干扰,可获得较强的荧光信号(如下图)。所以双光子成像具有较深的穿透力和较小的光毒性。通常在活物脑组织中双光子显微镜有效成像深度可达200~500 μm,能够较好地进行三维成像。双光子成像的另一大优势在于精确的空间点聚焦性。一般条件下,物质只会被单光子激发,只有在光子密度足够高的情况下,物质才会吸收两个光子从而被激发,所以,双光子只会在光子密度蕞高的物镜焦点附近发生,很少产生焦平面外的杂散光(如下图)。这种性质既提高了成像质量,也降低了样本的光漂白、光损伤区域。基于这些优势,使得双光子显微镜非常适合对活细胞、活组织进行长时间在体成像。双光子显微镜只有焦平面处才能形成双光子吸收,而焦平面之外由于光强低无法被发动,所以双光子成像更清晰。美国双光子显微镜investigator
微型化双光子荧光显微成像改变了在自由活动动物中观察细胞和亚细胞结构的方式,可用于在动物觅食、哺乳、跳台、打斗、嬉戏、睡眠等自然行为条件下,长时程观察神经突触、神经元、神经网络、远程连接的脑区等多尺度、多层次动态变化。该成果在2016年底美国神经科学年会、2017年5月冷泉港亚洲脑科学专题会议上报告后,得到包括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国内外神经科学家的高度赞誉。冷泉港亚洲脑科学专题会议、美国明显神经科学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AlcinoJSilva教授在评述中写道,“从任何一个标准来看,这款显微镜都了一项重大技术发明,必将改变我们在自由活动动物中观察细胞和亚细胞结构的方式。它所开启的大门,甚至超越了神经元和树突成像。系统神经生物学正在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即通过对细胞群体中可辨识的细胞和亚细胞结构的复杂生物学事件进行成像观测。国外ultima双光子显微镜光子探测如果已经有了飞秒光,就可以几套双光子显微镜共享一台,只需分光即可。
有了双光子激发技术,激光共聚扫描显微镜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那么,什么是双光子激发技术呢?在光子密度较高的情况下,荧光分子可以同时吸收两个波长较长的光子,使电子跃迁到更高的能级。短时间后,电子跳回到较低的能级,发出波长为长波长一半的光子(P=h/λ)。利用这个原理,双光子激发技术诞生了。双光子显微镜使用长波长脉冲激光通过物镜会聚。由于双光子激发需要很高的光子密度,物镜焦点处的光子密度比较高,所以双光子激发只能发生在焦点处产生荧光,该点产生的荧光穿过物镜,被光学探头接收,从而达到逐点扫描的效果。
双光子技术在医疗诊断应用中具有巨大的潜力,该领域还未形成标准和体系,还仍需要系统的医学研究与庞大的医疗数据加以支撑,通过研究人体基于多光子成像技术,进行细胞结构、生化成分、微环境、组织形态、代谢功能的影响信息,找到与疾病的细胞学、分子生物学、组织病理学、诊断和特征的关联关系,共同探究生理病理基础和分子细胞生物学机制,筛选鉴定、皮肤病、自身免疫病及其他疑难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依据,建立全新的多光子细胞诊断的完整数据库,定义出针对不同疾病的多光子临床检测设备的产品标准。讨论环节,来自病理科、呼吸中心、心脏科、神经科、皮肤科及研究所的多位医师及研究人员纷纷结合各自的工作领域与王爱民副教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毛发中心杨顶权主任计划再次邀请王爱民副教授进行学术交流。通过本次学术交流,病理科与研究所分别与王爱民副教授课题组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双光子显微镜的性能得到不断地优化,结合它的特点,大致可以分成深和活两个方面的提升。
王爱民副教授结合工作实例,展示了双光子显微镜的研发与应用。历经3年多的协同奋战,成功研制新一代高速分辨微型化双光子荧光显微镜,重量只为2.2克,这一微型显微镜获取了小鼠在自由行为过程中大脑神经元和神经突触活动清晰、稳定的图像,该显微镜适于佩戴在小动物头部,可实时记录数十个神经元、上千个神经突触的动态信号,在大型动物上,还可望实现多探头佩戴、多颅窗不同脑区的长时程观测。双光子显微成像的在生物医学研究和医疗领域应用有较大的应用前景,首先双光子显微镜能够进行细胞和组织结构成像,在亚微米级成像,此功能与目前市场上的共聚焦类显微镜性能类似;双光子显微成像能够实时、在体、原位、无创地,根据不同物质组份的光谱特性,区分成像;双光子显微镜能够进行生化指标成像,在无造影剂的前提下,利用自发荧光、二次谐波、荧光获得活细胞生化信息。双光子显微镜在组织透明化成像中应用。国外ultima双光子显微镜成像视野
双光子显微镜的探测器,该怎么选用?美国双光子显微镜investigator
2020年,临研所、病理科和科研处邀请北京大学王爱民副教授做了题目为“新一代微型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介绍及其在临床医疗诊断”的学术报告。学术报告由临研所医学实验研究平台潘琳老师主持。王爱民,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获学士、硕士学位,后于英国巴斯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该研究组研发的微型双光子显微镜,第1次在国际上获得了小鼠大脑神经元和神经突触清晰稳定的动态信号,该成果获得了2017年度“中国光学进展”和“中国科学进展”,并被NatureMethods评为2018年度“年度方法--无限制行为动物成像”。目前,该研究组正在研究新一代双光子显微成像技术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为未来即时病理、离体组织检测、术中诊断等提供新的影像手段和分析方法。美国双光子显微镜investig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