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正常细胞相比,中流细胞外泌体的分泌量增多,内容物也存在明显差异。由于囊泡结构的保护,中流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内携带有大量中流细胞来源的活性生物分子,其特点包括:(1)提供具有稳定构象的蛋白质分子;(2)保持蛋白质的生物活性;(3)携带其中的生物分子经体液运输至远端qi官;(4)膜融合的作用方式使得中流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能够与靶细胞之间进行更有效的信息交流。外泌体介导中流转移:体外研究和体内成像实验表明恶性中流细胞产生的外泌体可以在全身水平上被同一中流或远端中流中恶性程度较低的ai细胞摄入,其内所包含的与转移相关的mRNAs进入转移性较低的细胞后,能够增强其转移能力。干细胞外泌体对多种类型的免疫细胞均具有免疫调节作用。血清外泌体和血浆外泌体
外泌体作为疾病诊断标志物的潜在应用依赖于基于外泌体的药物递送系统的技术突破,要将其用于临床治理,外泌体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面临很大的挑战。外泌体(exosome)是细胞分泌囊泡(extracellularvesicles)的一种亚型,存在于生物体液中,并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外泌体被认为是细胞间通信的一种新机制,允许细胞交换蛋白质、脂质和遗传物质。过去,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一度被认为只是参与废物排泄;现在,随着高通量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的发展,外泌体被宽泛认为是生物体内细胞间短距离和长距离交流的高度保守的途径,这种细胞间通信对于正常细胞和瘤细胞都是非常重要的。成都植物外泌体外泌体给后续实验产生了许多障碍。
外泌体是新型治理剂,恶性瘤细胞往往能够通过分泌大量外泌体抑制宿主固有免疫。对外泌体的质谱研究发现,恶性瘤细胞的外泌体含有大量活化型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可以抑制宿主细胞α型干扰素(IFN-α)的产生。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部分瘤患者固有免疫低下,也为晚期病症患者的治理提供一个新的策略和理论依据。除了瘤,外泌体在其他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的诊断和治理的相关临床试验也在世界范围内开展中。
与PC-3细胞相比,PC-3细胞外泌体中含有较高丰度的鞘糖脂、鞘磷脂、胆固醇和磷脂酰丝氨酸。外泌体常见的表面蛋白质包括四跨膜蛋白(如CD63、CD9、CD81)、黏附蛋白(如L1CAM、LAMP2)、整合素和糖蛋白(如纤连蛋白)等,而外泌体囊泡内蛋白质则与来源细胞内的蛋白质密切相关,包含例如热休克蛋白(HSP70、HSP90)和细胞骨架蛋白(actin、tubulin、cofilin)等。除此之外,外泌体中还携带有来源细胞的miRNAs、mRNAs、non-codingRNAs、circularRNAs和DNA等遗传物质。外泌体的完整囊泡结构能够保护其内部生物分子不受体液中各种酶的影响从而保持其完整性和生物活性。外泌体天然的可以携带遗传到靶细胞中,从而在生物学和致病过程中诱导遗传修饰。
外泌体即细胞分泌的直径约40-100nm的微小膜泡,多种细胞在正常及病理状态下均可分泌外泌体。一开始被当做细胞排泄物,但是近几年,研究发现外泌体可谓是小身体大作用。种瘤发生转移后,如何靶向呈递药物一直是种瘤医治中的一个巨大挑战。发表于NanoLett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外泌体制备药物的递送系统(LD-MDS),并取得成功。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将相关药物锚定在活巨噬细胞膜上,细胞自身相关蛋白酶响应开启并将药物转载进入外泌体,顺利递送至肺转移灶并且转化为纳米囊泡和次级纳米囊泡,促进转移性4T1病细胞的有效内化和细胞死亡。之后,受损的4T1病细胞可以释放次级纳米囊泡和游离药物分子,再破坏邻近的病细胞。研究显示,LD-MDS对体内直径小于100μm的肺转移病灶显示出优异的靶向效率,并显着压制肺转移。外泌体的异质性决定了外泌体药物递送系统要根据所传递治理物质的类型、目标组织的特点等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工程化 外泌体来源
随着EV研究倍受世界瞩目,各国启动了大型研究项目。血清外泌体和血浆外泌体
外泌体的检测,在其他消化道系统瘤的诊疗中,存在着巨大的潜在价值.如:食管鳞状细胞病的研究中发现,miRNA-21在外泌体中的高表达,表达水平可100%反应瘤水平,外泌体miRNA-21的高表达往往预示着宽泛浸润与复发[36].十二指肠病的研究中,发现转移性十二指肠病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富含PABP1蛋白,细胞不能耐受PABP在胞内的大量囤积,通过外泌体PABP1蛋白排出胞外是转移性十二指肠病细胞所具有的特性,外泌体PABP1是转移性十二指肠病的分子标志物,此发现不只在转移性十二指肠病的诊断上提供了价值,也为转移性十二指肠病的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血清外泌体和血浆外泌体